[同程新作]杨浦滨江毛麻仓库改造

2019-10-14
CZJ


12019城市空间艺术季

杨浦滨江拥有15.5公里长的黄浦江岸线,以其丰富的工业建筑遗存,记载了上海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的城市发展历史,也承载了上海工人阶级投身建设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红色记忆。杨浦滨江南段岸线长度5.5公里(指杨树浦路以南、黄浦江岸线以北、秦皇岛轮渡码头以东,定海桥以西的区域),其沿线工业和仓储功能的退出,一举为上海城市中心提供了约1.8平方公里的城市转型发展用地,在《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中,杨浦滨江将规划建设为科技创新区,是上海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后最重要的转型发展区域之一。杨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杨浦滨江的发展模式创新,决定将杨浦区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及沿线历史建筑,提供参与合作举办本届空间艺术季,以艺术活力带动区域振兴。这一重要举措也有力促成了本届空间艺术季举办方式的重大突破,使空间艺术季首次从室内展走向室外空间,实现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本身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愿景。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确定将以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作为本届艺术季的主展展场和展馆,以杨浦区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从秦皇岛路至定海路)作为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延伸展场。主展将以“城市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个版块,演绎滨水空间的话题。

主展馆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468号

主展馆开放时间

2019年9月29日~2019年11月30日

周二至周五:14:00~20:00

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0:00(10月7日闭馆维护)

周一闭馆维护(9月30日开放)

2建筑概况

本项目共包含三个单体,分别为毛麻仓库、厂房和第一空压站。毛麻仓库建造时期早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工业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厂房建造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立面反映了七十年代的主要特征,内部结构具有预制装配的特征。第一空压站建造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立面采用了水平线条及水泥拉毛等八十年代特征性的立面元素,与前两幢建筑一起,构成了成组并置的工业建筑风貌,体现了杨浦滨江工业带多元的历史面貌。

房屋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468号,杨浦滨江“船舶展示带”内

结构类型:4 层混凝土板柱结构(无梁楼盖)

建筑面积:6600m2

房屋建造年代:1920年左右。

文物登记信息:参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3杨浦滨江-杨树浦路

  • 杨树浦路现状:

位于杨浦区南部和虹口区东南部的滨江地带,东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东大名路,全长5586 米,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 个街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 杨树浦路历史:

上海的民族工业,早先大多立足于苏州河沿岸,二三十年代后开到了黄浦江边。申新系统也不例外,前面一大半在苏州河畔,后面几家转到了杨树浦,紧邻黄浦江。

上海开埠前,今杨树浦路原为浦江江堤,堤内是远离县城的穷乡僻壤,滨江一带散落着渔村、河泾、荒滩和野坟。乾隆十八年(1753 年),筑淞浦西北岸土塘。开埠初期,此处仍是一片滩地。1863 年美租界正式划定经界,东至杨树浦港,不久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同治九年(1870 年),租界当局在淞浦土塘上筑杨树浦路至杨树浦港。同治十一年(1872年) 公共租界越界筑杨树浦路东段。民国元年(1911 年) 黄浦江经过疏浚,万吨巨轮可直驶市中心,无需在吴淞口外驳运。

由于杨树浦路沿线便利的水运条件和低廉的地价,开埠后遂成为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之地。数十年中,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在这片土地上竞相投入,使这里在20 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了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基地,留下了丰厚的工业文明遗产。

  • 展望:

未来的杨树浦路,将呈现老工业遗迹与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象,成为杨浦百年工业文明的集中展示区域及富有活力的滨江景观开放空间。

4毛麻仓库-历史渊源

  • 1896 年,德商瑞记纱厂时期:

1866 年9 月,德籍犹太人安诺德兄弟和丹麦商人卡贝尔格在广州合资设立了德商瑞记洋行。1896 年、1903 年相继在上海开办了瑞记纱厂和瑞镕机器造船厂。1917 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后,瑞记洋行在华资产被英国汇丰银行代管。

  • 1918 年,由英商安利洋行接手经管,东方纱厂时期:

一战结束后,卡尔贝格回国,老安诺德兄弟先后去世。安诺德的下一代亨利• 爱德华• 安诺德和查理斯• 赫伯持• 安诺德(牛津大学硕士),兄弟俩是英国籍,要求发还瑞记洋行资产。

1918 年在香港重新注册,改名为英商安利洋行重新开业。工厂改称东方纱厂。

  • 1929 年,申新七厂时期:

申新纺织公司由无锡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于1915 年创办,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1929 年,申新纺织购进上海东方纱厂,成立申新七厂(申新七厂位于杨树浦路468 号,前通马路,后临黄浦江,1937 年八一三事变,处在战区内杨树浦的申新五、六、七厂被炸毁。)

▲杨树浦路468 号申新七厂老照片(原毛麻仓库沿江照片)

  • 1951 年上海第二十棉纺织厂时期:

1949 年上海解放,申七资方荣鸿元出走香港,工厂无人管理,由于负债过多,1951 年出让给中国纱布公司华东区公司,同年改名为上海第二十棉纺织厂。

  • 1953 年,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接管时期:

1953 年,二十棉分别并入十七棉和十五棉,原厂房由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接管。1956 年在原厂址上投资建成上海丝织厂,1957 年,先后并入公益、华伦新丝织厂、阜成打线工场。

  • 1959 年,上海第一丝织厂时期:

1959 年6 月1 日正式定名为“国营上海第一丝织厂”。1967年起,上海第一丝织厂边生产、边改造厂房,至1971 年,建成力织、准备生产车间两幢三层大楼计9478 平方米,随即调整生产布局,更新添置设备。1985 年,上海第一丝织厂先后在浙江、江苏、上海郊县建立4 家联营分厂。1986 年上海第一丝织厂建厂30 周年大庆,年产值达5383 万元,利润1123 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 2002-2003 年,上海第一丝织厂用地整体划归进入上海船厂。

▲杨树浦路468 号申新七厂沿街立面老照片

5毛麻仓库-改造方案

SUSAS:您刚进入到毛麻仓库这个地方的时候,整个老建筑是什么样的?针对这些特点是怎样处理的呢?

Liu:毛麻仓库,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体现了当时的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它是个仓库,平面形状非常规则,滨江一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立面,在靠近厂区这一侧有一个非常宽大的楼梯。这是因为,在上世纪20年代,所有的货物上下运输,都是靠工人人挑肩扛上去,所以楼梯做得非常宽大,非常平缓。

另外,它的结构非常有特点,是板柱结构简单来说,它和我们现在的梁柱体系不同,是一个柱子升上来以后,通过一个扩大的柱帽,支撑楼板。这种结构形式非常具有当时的技术特征,在外墙上可以清楚看到竖向的柱和横向的结构板,中间填充墙都是用红砖。而且,仓库比较封闭,没有太多的外窗和装饰。

我们在现场对这些都做了仔细的甄别和分析,把七八十年代的粉刷和外墙剥离,露出原来的红砖。我们还把室内加建全部都是拆除,仅对外部的一条滑道——可能是后来为了运货方便加建的,和一个电梯进行了保留。我们的原则叫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就是把它的原真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来。

▲毛麻仓库西侧和北侧(改造前)

▲毛麻仓库内部施工场景

▲毛麻仓库改造后重新露出红砖外墙

SUSAS: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毛麻仓库的墙体被打开了,留出一个通透的空间,这是怎样考虑的?

Liu:毛麻仓库,原来只是一个工业建筑,造型比较单一,空间也比较封闭,不太考虑到人的使用,也比较少去给人欣赏。但是放在现在的滨江,尤其在滨江整个绿化的空间当中,实际上,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公众去使用它,有更多新的时尚功能植入进去,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考虑怎样能够把毛麻仓库建筑本身以及周边场地的情况特征,重新编织一下,提升它的使用价值编织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场地和纺织厂的历史。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二层

Liu:事实上从毛麻仓库发展起源到目前的状态,都存在于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里。毛麻仓库北侧还有一间厂房,从航拍的照片上看它79年的时候就在这儿放置了。这间厂房反映了70年代工业建筑的一个特点,叫排架结构,而且它的预制结构做得非常的精巧。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建筑,一个是70年代的建筑,一个是板柱结构,红砖的外墙,另外一个是排架结构,水泥拉毛的外墙,每个年代的特色都反映得非常鲜明。这两个房子相互并置,相互呼应,相互印证,正像一个微缩的滨江历史片段,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时代特征。我们把这些都编织进来,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体现一种多元性。

▲ 毛麻仓库和七十年代厂房(小白楼)的改造与并置

▲ 红墙与灰墙的对话

Liu:然后,毛麻仓库东侧就是船坞,也是这次空间艺术季的主场馆;北侧在规划中是一片绿地;它的西侧是已经成型的滨江公共区域;南侧的黄浦江,是一个上海的名片。因此,我们把二层沿江这一块的墙体打开,人在这里边能够和黄浦江产生一个互动。在毛麻仓库的东侧和西侧还增加了一个坡道,这个坡道像丝绸一样,正好能够通过毛麻仓库的二层,把整个滨江东西两侧高差的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也能为今后人的使用带来更大的方便,为新功能的植入带来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保留的70年代的厂房,我们把底层局部打开,让它从船坞到北侧的绿地,到西侧的活动区域,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人行流线,把人的活动纳入进来。这些都是我们的思考——怎样能够更好地把这些原来的工业建筑融到新的功能当中,去和周边的场地产生互动,这也是我们编织概念的第二个内容。

▲ 从滨江公共空间看毛麻仓库

SUSAS:作为空间艺术季的展场,许多作品将进入毛麻仓库,是否在设计过程中为这些展示或者艺术品做过配合和考虑?

Liu:毛麻仓库原来作为仓库,它的空间还是比较简洁的,柱网非常规则,另外因为是仓储建筑,它原先能承受的荷载较大,比较适合于做像展览之类的公共活动,具备较好的先天条件。在一开始对建筑保留保护的同时,我们在结构上对它进行了一些加固,所有这些加固措施都不影响我们的原则,也尽量不影响现有的空间;第二个就是从现代使用的角度,我们用植入的方式,把现代的水电空调设施植入进去,这些也尽量都设置在最边上,把完整的空间留出来;第三条是对它原有的电梯设施进行了改造,这也为今后的使用做了一个考虑。空间艺术季进入以后,我们根据艺术家的要求,又做了相应调整。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内部空间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楼梯

▲ 改造后的毛麻仓库楼梯

6同程印记

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工程改造加固行业的著名企业,从事工程改造及加固工作二十余年,拥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先后参与了包括世博秦皇岛水门码头改造(1927年)、烟草长阳路仓库改造(1933年)、延安西路解放日报旧址改造(1933年)、复旦大学相辉堂改扩建(1922年)、同济大学大礼堂(1962年)等一系列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加固工作,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

本次毛麻仓库改造工程中,同程公司全程参与到了新增钢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和阻尼支撑的深化设计和施工工作。

@新增屈曲约束支撑

@新增屈曲约束支撑

IMG_20190530_081828.jpg

@屈曲约束支撑节点

@新增粘滞阻尼器



图片版权: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版权信息:转载需注明出处   同程建设科技

账号主体: 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既有结构改造与加固;常规和特殊钢结构;拉索及张弦梁结构;预应力结构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