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司中标了上海体育学院绿瓦大楼大修项目的重点部位保护的改造和加固。
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工程改造加固行业的著名企业,从事工程改造及加固工作二十余年,拥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先后参与了包括世博秦皇岛水门码头改造(1927年)、烟草长阳路仓库改造(1933年)、延安西路解放日报旧址改造(1933年)、复旦大学相辉堂改扩建(1922年)、同济大学大礼堂(1962年)等一系列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加固工作,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
本工程施工分项多、工作面小、工期紧,我司将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通过自身的设计及施工实力,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1建筑概况
房屋名称:上海体育学院绿瓦大楼,又称为“旧上海特别市政府”、“体育学院办公楼”、“旧上海市政府新厦”。
@南立面
@北立面
@东立面
@西立面
房屋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 号,长海路399 号
结构类型:4 层混凝土结构(局部有地下室)
建筑面积:8982m2
房屋建造年代:1930 年7 月动工,1933 年10 月落成
房屋建设单位: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房屋设计者:董大酉先生等人
文物登记信息:1989 年9 月25 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名义登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建设背景——“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又称“新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于1929 年7 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 次会议通过。该计划以江湾乡为市中心区,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它公共设施。其间因日本侵略而被迫停工数次,1937 年淞沪会战后,该计划被迫停止实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已无财力重新启动“大上海计划”,于是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 年,终被兼并成江湾区。
孙中山在民国11 年(1922 年)所著《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一书提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民国16 年7 月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孙中山的方针,谋求自己管辖区的发展,多次提出城市建设计划草案。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1929 年7 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 次会议通过了《大上海计划》,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约7000 亩合460 公顷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
1929 年,大上海计划陆续开始实施。当时计划修筑干道二十条,形成全市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11 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 条“华”字马路,5 条“民”字马路,10 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 条“海”字马路,15 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 个字,按孙中山先生思想中的“三民五权”、“世界大同”进行分区。分区道路分别命名为三民路(解放后更名为三门路)、五权路(解放后更名五星路,因与吴兴路谐音又更名为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辟筑)。
但1932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第一次淞沪战役),工程被迫中止,以后工程时进时停。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第二次淞沪战役),全部停工。除道路系统外,实际完成的主要工程有: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今上海体育学院绿瓦大楼)、上海特别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上海特别市立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图书馆)、上海市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上海市立医院(今长海医院)、国立音专(今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广播电台及材料研究所、中国航空协会飞机楼。
@西立面大上海市中心城区规划图
(A 为旧上海特别市立政府大楼、B 为旧上海市立博物馆、C 为旧上海市立图书馆)
@旧上海博物馆
@旧上海图书馆
@旧上海体育场
@旧上海飞机楼
除了道路系统及公共建筑外,大上海计划还囊括了交通运输(修建港口和铁路)、全市重新分区规划(规划设置工业区及住宅区等)等。而市政府权力机关所在地是旧上海市中心区的主区,绿瓦大楼(旧上海特别市立政府大楼)则是中心区的核心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倍受当局的重视。
3建筑落成始末
绿瓦大楼设计者为董大酉先生及其团队。董大酉先生(1899~1973),为浙江杭州人。民国11 年(192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民国17 年回国,民国18 年与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建筑师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1929年,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启动“大上海计划”,特聘请董大酉先生担任“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及主任建筑师,负责主“大上海计划”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期间董大酉先生负责设计的作品众多,主要有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旧上海博物馆、旧上海市立图书馆、旧上海市政府五局办公楼、旧上海市运动场、旧上海市立医院及卫生试验所、旧上海飞机楼、旧上海无名英雄墓等。上述建筑在1933 年~1937 年间建成,均“保存中国固有建筑之建筑形式”,又“参与现代之需要”。改革开放后,这些建筑因其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浸透了中国觉醒历程的血与泪,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杨浦区政府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市政府的建设是件大事,因为市政府不仅是一个政权的标致,也是一个民族指挥中枢的所在。为了建好市政府大厦,既定设计原则为“市政府为该区域之表率,建筑须实用、美观并重,将联络一处,成一庄严伟大之府第。其外观须保存中国固有建筑之形式,参以现代需要,使不失为新中国建筑物之代表”。随即,市政当局曾悬赏奖金3000 元,向海内外征集建筑方案。在主任建筑师董大酉先生的主持下,赵深和孙熙明合作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荣获方案征集活动一等奖。考虑到每个设计方案都各有所长,董大酉先生等人也充分吸收其他获奖设计方案的长处,拟订出6 种设计图样,再由获奖的应征者共同审查,最终确定了市政府新厦的建筑方案。
@董大酉先生规划城市蓝图(左一)(资料照片)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民国19 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建设工程招标,以朱月亭为代表的朱森记营造厂以合理的标底、丰富的经验击败另外10 家营造厂中标承建。1931 年7 月7 日,市政府大楼(即绿瓦大楼)举行奠基仪式,工程进展顺利。1932 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市政府大楼施工被迫中断,工地建筑材料被日军掠夺一空,朱森记营造厂损失掺重。朱月亭明知亏蚀严重,在爱国热情的燃烧下仍然坚持将工程完成。
1933 年10 月10 日,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落成,大楼北侧孙中山先生铜像也同时安装完成。大楼落成当日是辛亥革命22 周年纪念日,航空署派多架飞机鱼跃式穿过大楼上空。在时任市长吴铁城先生的带领下,中外十余万来宾齐聚一堂,共同庆贺新厦竣工。新厦的落成振奋了民族的信心,给中华民族的苏醒带来了光明。
4建筑使用历史
1934 年:新厦建成后,民国二十三年元旦(1934 年元旦),市长吴铁城先生率领市政府及所属各局迁入市政府新厦,引起国内外各大媒体关注。大楼正面(南立面)中心彩色斗拱屋檐下(正门上方)悬挂“上海市政府”牌匾,牌匾现已摘除。
@政府入主新署时市长吴铁城先生打开大门(左)、大厦落成时旧照(中)、正面中心屋檐下牌匾(右)(资料照片)
1935 年:2 月,旧上海市政府倡议举办“集团结婚”,得到了饱受繁文缛节和经济压力之苦的年轻人的呼应。1935 年4 月3 日,首届集团结婚在市政府大厦前举行,大礼堂内外花团锦簇,礼堂门首挂着横幅“上海市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典礼”,吴铁城和吴醒亚先生分别向新人颁发结婚证书及纪念品。
@大楼议政厅(左)、大楼会议室(中)、大楼图书阅览室(右)(资料照片)
@首届集团结婚(资料照片)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江湾地区首当其冲,成为中日军队第一线的交战区。市政府大楼在日军的轰炸下火光冲天,大楼的屋顶被炸得千疮百孔,流光溢彩的琉璃瓦被炸得七零八落,钢筋水泥铸成的骨架被炸成断壁残垣,楼北侧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甚至被日军硬生生地拆下运走。上海沦陷后,大楼先是被日军占领,后又成为汪伪政府办公之地,受尽凌辱。
@被战火摧残的大楼(资料照片)
@日本人占领大楼(左)、汪伪政府用做办公(右)(资料照片)
@抗战前大楼北侧的中山先生铜像(左)、战后日本人损毁铜像(中、右)(资料照片)
1940 年:日本侵略者将大楼东侧门楣上的石雕切割下来,作为战利品运回日本,成为所谓和平塔基座的一块基石——建塔者的险恶用心不言而喻:以被占国家的苦难和屈辱,恶意彰显日本帝国主义的皇权和军威。时至今日,位于日本宫崎县的那个所谓的和平塔仍然屹立,大楼东侧门楣上的卷草纹饰石头依然清晰可见,它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的罪证。
@大楼东门拱顶卷草纹石(左)、和平塔塔基(右)(资料照片)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经的“大上海计划”早已鲜被提及,“绿瓦大楼”也如同一个被搁置的旧梦饱尝荒芜。
1952 年:新中国成立后,绿瓦大楼归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使用[20]。
1956 年:1956 年7 月,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迁址江湾,饱经风霜的旧上海市政府大楼开始被体院师生亲切地唤作“绿瓦大楼”,而体院学生则自称“绿瓦学子”,绿瓦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学、训练、住宿的功能,从此成为了上海体育学院的象征。
@60 年代的绿瓦大楼(资料照片)
现今:自1956 年至今,绿瓦大楼一直归上海体育学院使用,目前大楼主要用做学院行政办公场所。
5建筑修缮历史
绿瓦大楼已使用80 余年,历经战火及岁月的洗礼,曾多次进行修缮,但房屋修缮资料及记录未有效保留下来。根据残存记录及历史资料,大楼历史上主要维修工作如下:
1937 年:第二次淞沪会战(八一三战役)时,绿瓦大楼遭受战火摧残,损毁严重。大楼先是被日军占领,后又成为伪政府办公之地,此次维修无记录。
1952 年:大楼归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使用,由当时华东建筑工程部(84 年称为上海建工局)承担维修工作,修缮内容为卫生设备及照明系统等。
1955 年:大楼进行大修,主要包括南坡屋面防水处理、更换损坏的琉璃瓦、屋架损伤修复、外墙面及拱桥局部修复等。
1966 年:即将遭遇十年动乱,所谓“破四旧运动”,把大楼仿古装饰破除,如戲角及画梁等。
1984 年:由国家体育委员会拨款50 万元对大楼进行全面大修,此次维修从奠基石中取到24 张图纸,修理期间又得到当年中国建筑杂志专辑,因此有较完整的资料。维修内容如下:
①屋顶原闪光琉璃瓦破碎多达20%,考虑到原琉璃瓦经受冷热易碎,修缮时采用宜兴建陶厂兰绿瓦替换破碎琉璃瓦;②上下水管无法继续使用,全部换新并原样铺设;③室外及门厅彩绘破损,依原样复原,局部无法描绘按大楼图案风格绘制;④屋面板及混凝土屋架局部钢筋锈胀、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沿用以前维修方式采用修补法;⑤钢窗(铸铁窗)大部分完好,但可拆卸铜质零件被偷窃,此次补齐并重新油漆钢窗;⑥外走廊及室内地坪开裂或表面起毛、起灰,重做细石钢筋混凝土地坪;⑦地下室积水深达1m 多,墙壁凿毛重新粉刷水泥砂浆,下踏步渗水用混凝土捣固加砌;⑧为满足使用需求,室内局部格局略作调整;⑨室外地坪局部积水,采用200#混凝土局部垫高约12cm。
2002 年:大楼进行全面维修,主要包括修复屋架和地下室锈胀构件,更换屋面损坏的琉璃瓦,维修屋面渗水及外墙开裂部位等。
2013 年:校方委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房屋进行房屋质量勘察,主要建议维修地下室及屋面锈胀构件,修复室外柱彩漆开裂、维修外墙窗角裂缝等。具体维修工作未实施。
图片版权: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版权信息:转载需注明出处 同程建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