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相辉堂改扩建工程”项目位于复旦校园邯郸路以北校区的中西部,原名登辉堂。这座在原男生宿舍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建筑,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被称为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发源地,复旦大学建筑的活化石。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这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20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下南洋募捐资金在江湾建造校舍,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主持了校园设计。
1922年春天,牌楼式的校门、宫殿式的奕柱堂和本案的前身“男生第一学生宿舍”均建成。这是一幢相当精美的建筑,为二层楼房,有房间97间,可住同学249人,价值银元四万五千元,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
1937年,经历两次淞沪会战,男生第一宿舍遭日寇轰炸成为空壳。
1946年,抗战胜利,为报答李登辉为复旦的贡献,时任校长向各地校友募集了三十余两黄金的颐养金。李老校长知道后坚决拒绝。后经协商,决定扩大募捐,用这笔钱重建了登辉堂。1947年,登辉堂在第一宿舍的废墟上展现新容。
建筑为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四坡青瓦屋顶,房屋平面呈矩形,东西基本对称。建筑风格简练朴实、庄重大气,接近民国建筑风格,周围花木繁多,相互辉映,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文革”期间,登辉堂被改名为大礼堂。
1984年,为迎接复旦校庆八十周年,大礼堂进行了大修。学校为永远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将其改称为相辉堂。
几十年来,相辉堂作为全校师生集会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各界学生活动、国际政治文化交流等重任,拥有厚重的历史感和丰富的时代气息。根据使用需求,相辉堂也经过了多次修缮改造:
❶ 1952年,加建了南入口东西侧的双跑楼梯;
❷为满足放映要求,二层于1963年加建放映间,南北两端增设夹层,用作风机房;
❸ 1971年,因舞台扩建,对4轴木屋架采用角钢进行了加固,东面楼梯间底下改成卫生间;
❹ 1984年,为迎接美国总统里根,大礼堂进行了彻底翻修,外墙全部重新粉刷,瓦片换新,还给礼堂吊了顶。同时,大礼堂的缓坡改成了斜坡,使用了三十多年的长条椅凳换成了崭新的座椅,头上吊扇也为空调所代替,成为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拥有空调的大礼堂;
❺ 一层局部增设12根圆钢柱;
❻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相辉堂全面修整,裂缝等损伤多被遮掩。
2004年,相辉堂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因年代久远,相辉堂内部设施陈旧,在安全通道、消防设施、舞台布设、电路、设备等多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缺陷,已日渐不能满足师生各项活动的需求。
2014年,相辉堂修缮扩建工程项目获得批复。
本次改扩建工程将对相辉堂进行修缮,并拆除北侧附属建筑,同时于北侧扩建多功能剧场。由TJAD原作工作室创作的方案设计最终中标。设计主要解决四大议题:有什么?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修缮部分(即相辉堂南堂):修缮后能够恢复原貌,同时获得更好的使用,地上建筑面积约1777平方米。
扩建部分(即相辉堂北堂):主要功能为797座的小型丙级多功能剧场,可以作为歌舞剧演出、音乐会演出,会议、电影放映等功能使用,总建筑面积约327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0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绿化丰富:四周树木环抱,享南侧开放绿地
底蕴深厚:处校园历史文化区,周边历史建筑较多。
礼堂功能孤立,不复合、不共享,与周边校园功能处于分置状态
扩建礼堂体量较大,路径、视线受阻,阻滞周边建筑环境
扩建礼堂相邻众多历史建筑,原方案缺乏时代特征
优化体量,降低高度,相辉堂与扩建礼堂相得益彰
梳理空间,复合功能,历史文脉与扩建礼堂相辅相成
模式突破,拓展维度,建筑内外共同生长
整理边界,植入院落,扩建礼堂与绿植交相辉映
❶ 利用地下空间,将礼堂整体下沉
❷梳理流线,体量内缩;营造院墙,消隐体量
❸ 模式突破,整合场地,拓展副看台
❹ 植入院落,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
❶ 普适性向在地性突破
建筑形态突破常规新建处理方式,考虑与优秀历史建筑相贴邻建造,采取下挖策略,控制新建建筑屋顶高度不超过历史建筑屋脊高度。通过绵长均质界面的铺陈和通透围合院落的设置,充分彰显具有地域特色,亲和开放的新时代学校文化演艺中心。
❷ 内向封闭向开放复合突破
功能布局突破剧场前厅,观众厅,舞台区,分区过于明确的功能摆布方式,结合空间诉求,通过对新老建筑的连接和梳理,在建筑的底层及二层将不同形式的演出集会空间、公共展示空间、休憩交流空间功能充分融合,形成高效关联,运转顺畅的复合功能综合体。
❸ 条块分割向资源共享突破
空间设计突破传统块状封闭式演出空间模式,增加开放空间和交流空间,形成互动交往,资源共享的公共交流空间。
❹ 利用景观向创造景观突破
景观设计突破常规内向围合的景观空间营造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生态景观及历史场所资源,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渗透交融,形成主体景观与内院次级景观的复合;内院景观与建筑的复合。达到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目标,完善区域大环境同时提升内部空间品质。
◎ 流线分析&功能分析
◎ 总平面图
经过对上述四个议题分析解答,改扩建之后的相辉堂将以更加协调、互动、生态、开放的姿态重新活跃在复旦校园。
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工程改造加固行业的著名企业,从事工程改造及加固工作二十余年,拥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先后参与了包括世博秦皇岛水门码头改造(1927年)、烟草长阳路仓库改造(1933年)、延安西路解放日报旧址改造(1933年)等一系列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加固工作,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本次相辉堂改扩建工程中,同程公司全程参与到了相辉堂南堂的改造设计、施工工作中。
由于本建筑年代旧远,本项目专门组织了历史保护建筑专题会议,根据会议建议,仅对南堂进行正常使用加固设计。
本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屋面采用三角形木结构屋架。建筑原有梁柱截面较小,局部使用功能调整后,既有结构不能满足设计计算要求,故对部分混凝土框架柱/梁进行了增大截面加固、梁粘钢加固、板粘钢及碳纤维加固;建筑既有木屋架局部开裂严重、木望板局部腐蚀、部分榫卯节点脱开,故本次修缮中对木屋架进行了全面验算和补强,主要工作包括:屋架开裂部分修复补强、榫卯节点修复及加强、屋架变形复位修复、更换已腐蚀的木望板等;同时,对南堂基础补充静压桩以减小由于北堂基坑开挖引起的基础沉降,对室外楼梯区采用改性聚酯注浆法进行基础加固。
@梁粘钢加固
@梁粘钢加固
@木屋架修缮
@木屋架修缮
注:本文第一、二章节转载自:让复旦的建筑活化石“活”起来 | 复旦大学相辉堂改扩建工程,已获作者授权,版权属于原作者。
项目档案
建造地点: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建筑面积:5047平方米
用地面积:5899.38平方米
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14.75米
建筑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加固设计施工:上海同程建设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同济设计集团2016年度“建筑创作奖”一等奖